首页 > 教学设计 > 说课稿

《陈太丘与友期》的说课稿

| 寄奴 下载本文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陈太丘与友期》的说课稿(共含11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寄奴”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陈太丘与友期》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处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25课,语文第一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宏观的全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本课作为古文阅读在第一册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情感与态度: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

教学重难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四篇古文,由于我班学生基础差,如何教学,促进学生学好本文,培养学生懂礼守信的好品质,是老师思考的重点。

三、说课型定位

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古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注意语言品味,语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础上突出文体色彩,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法

阅读法读时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表达情感。

探究法交流读时的感受,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评价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评价。

五、说学法

朗读法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熟读背诵。

合作法交流自己对这篇课文所探究的点,进而形成开放式话题。

六、说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师

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使用

活动目的

导入

导语引人

展示课题

渲染气氛,促使学生思考

整体感知:

范读,引导学生勾画重点词语

1、听朗读

2、自主学习课文

3、朗读,

4、掌握重点字词

5、初步疏通文意

6、复述课文

7、表演课文

1、出示教学目标

2、多媒体显示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

3、多媒体显示补充省略部分的意见,并作强调。

生自主读文,独立解决问题,师引导讨论解决,并总结解决字词的方法。生复述课文,其他学生评价,老师指导点拨,统一意见,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分析质疑

提出问题:

1、小组讨论

2、集体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3、指导背诵课文。

1、出示问题

2、多媒体出示无标点的原文

在学生再三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指导学生掌握背诵古文的技巧。

合作探究:

1、老师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质疑。

2、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点拨。

1、学生讨论,提出可探讨性的问题。

2、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讨论,老师点拨。

3、请学生谈谈从这则故事里学到了什么?

归纳出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参与讨论,以便掌握情况;老师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归类。老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争辩,不一定要求统一对问题的认识。

拓展训练:

1、完成表格。

2、阅读《世说新语》里另一个故事,你从中学习到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拓展训练。

巩固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同时适当的'扩大知识量,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设计说明:

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将“礼”、“信”和《论语》联系起来,体现了文章中人物思想之“本”,使学生对“儒家”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做到深入浅出。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就不会因为只解决一篇短小的文章显得单薄。

2、去掉文章的标点符号,还古文之原貌,请学生朗读。这一设计使学生更多的认识了古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反应较好,较新鲜。

3、对于课文的研讨,设计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两个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符合课改的要求;而老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小结,体现了师生交流,由于学生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发问、研讨,这就对起引导作用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学生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学生的主体性。

5、花较短的时间,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这一设计,看似简单,却在整个课堂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没有了老师最后“力尽声色”、略显乏味的小结,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使整个课堂凸现“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

6、作业的设计,讲究了课内、课外的衔接,讲究由浅到深,讲究运用、积累知识。

附:板书设计

对话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对话的过程:友人发怒,元方对答。

对话的结果:友人惭引,元方不顾。

篇2:《陈太丘与友期》说课稿

一、说教材

《陈太丘与友期》是一篇以家庭亲情为主题的课文。这篇是写陈太丘之子元方聪颖机智的,小小年纪就知道维护父亲的尊严,可见父子情深。这篇区别于其他几篇之处在于它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人必须明礼诚信。

《陈太丘与友期》是《世说新语》方正门中的,它之所以不被放在夙惠门是因为:这一则记陈纪虽然是记陈纪七岁时的故事,也表现了他的聪敏,但主要是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二词为全篇核心,可见作者的写作目的大旨在借陈纪责客用背面敷粉的方法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

《陈太丘与友期》虽短小却是文质兼美的。如果说明礼诚信是内容的体现,那么构思巧妙则是写作上的亮点。全文围绕一个怒字展开:

(一)太丘怒。友人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二)友人怒,恶语伤人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三)元方怒。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友人无信无礼斥责。

2、对下车引之作出入门不顾的反映。

基于以上的分析设定本篇的教学标有三:

a、积累文言词语。

b、培养语感,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c、通过对本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礼诚信很重要,进一步陶冶性情。培养健全人格。

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目标B和目标C为教学重点,目标C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陈太丘与友期》是叙事性的。其中有包含着议论的内容。这也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也就是说靠它来发展学生思维。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方式,确立为诵读讨论诵读从而收到书读白遍其义自见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背诵全文任务。

三、说学法

根据课程材准要求: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

1、自主学习方法。

2、诵读品味法。

3、圈点评注法。

四、说教学程序

a、设计原则:

手段: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不同的心理活动。

依据:通过品味语言,可以感知人物形象因为言为心声。

b、教学环节设置如下几个方面: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扫清障碍。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选点重敲,总结归纳。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五、说教学过程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诸葛子瑜之驴这一少年机智使父亲摆脱窘境的故事。明确人物,孙权、诸葛瑾、诸葛恪。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们今天学习的《陈太丘与友期》又将讲述一个怎样的经典故事呢?师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扫清障碍尊君在不?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诵读文本,整体感知。使用圈点评注的方法,找出喜欢的语句。

1、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生讨论,师生明确: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无信、无礼句可以显见。

2、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生讨论,师生明确:过中不至可见其无信,对子骂父可见其无礼。友人惭可见其知错能改。

3、友人怒友人惭这种变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过中不至四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生讨论,师生明确:友人在元方指责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过中不至四字不可删去。因为友人失信的依据。

选点重敲,总结归纳:明礼诚信乃为人之本。

板书设计:(略)

篇3:《陈太丘与友期》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处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25课,语文第一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宏观的全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本课作为古文阅读在第一册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过程与方法: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情感与态度: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教学重难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四篇古文,由于我班学生基础差,如何教学,促进学生学好本文,培养学生懂礼守信的好品质,是老师思考的重点。

三、说课型定位

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古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注意语言品味,语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础上突出文体色彩,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法

阅读法读时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表达情感。

探究法交流读时的感受,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评价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评价。

五、说学法

朗读法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熟读背诵。

合作法交流自己对这篇课文所探究的点,进而形成开放式话题。

六、说教学流程

整体感知

范读,引导学生勾画重点词语。

1、听朗读。

2、自主学习课文。

3、朗读。

4、掌握重点字词。

5、初步疏通文意。

6、复述课文。

7、表演课文。

生自主读文,独立解决问题,师引导讨论解决,并总结解决字词的方法。生复述课文,其他学生评价,老师指导点拨,统一意见,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提出问题

1、小组讨论。

2、集体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3、指导背诵课文。

合作探究

1、老师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质疑。

2、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点拨。

1、学生讨论,提出可探讨性的问题。

2、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讨论,老师点拨。

3、请学生谈谈从这则故事里学到了什么?

归纳出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参与讨论,以便掌握情况;老师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归类。老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争辩,不一定要求统一对问题的认识。

拓展训练

1、完成表格。

2、阅读《世说新语》里另一个故事,你从中学习到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拓展训练

巩固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同时适当的扩大知识量,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设计说明

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将“礼”、“信”和《论语》联系起来,体现了文章中人物思想之“本”,使学生对“儒家”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做到深入浅出。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就不会因为只解决一篇短小的文章显得单薄。

2、去掉文章的标点符号,还古文之原貌,请学生朗读。这一设计使学生更多的认识了古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反应较好,较新鲜。

3、对于课文的研讨,设计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两个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符合课改的要求;而老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小结,体现了师生交流,由于学生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发问、研讨,这就对起引导作用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学生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学生的主体性。

5、花较短的时间,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这一设计,看似简单,却在整个课堂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没有了老师最后“力尽声色”、略显乏味的小结,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使整个课堂凸现“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

6、作业的设计,讲究了课内、课外的衔接,讲究由浅到深,讲究运用、积累知识。

板书设计

对话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对话的过程:友人发怒,元方对答

对话的结果:友人惭引,元方不顾

篇4:陈太丘与友期

地点:元方家大门外

人物:来客、元方

幕启

来客:(知道少年就是元方)你爸爸在家吗?

元方:(抬起头来一看,心想:他不就是那个跟爸爸失约的叔叔吗?哼!现在到来了,高中生优秀作文《陈太丘与友期》课本剧作文》。可他还是出于礼貌)您好!叔叔,我爸爸跟您约好了正午到,可已经过了正午了您还不到,他就先走了。

来客:(生气地)哼!真不是人哪!与人约好一起同行,现在却丢下别人先走了!

元方:(气愤地)您与我爸爸约好是在正午碰头,可您却过了正午还不到,这就是不将信用;您对着儿子骂父亲,这就是没有礼貌!

幕落(剧终)

教师点评:《陈太丘与友期》这篇文言课文是一文言短文,但也是练习写课本剧的好材料,本文作者以独幕剧的形式编写了这篇课本剧,应该说也达到了练笔的目的。本课本剧在开头作了一些场景说明,说明小作者还是懂一点剧本知识的。如果在课本剧中间和结尾再加一些想象出来的内容,文章会更好。

篇5:陈太丘与友期

文章选段,完成小题(共8分)

陈太丘与友明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就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君在不( ) 相委而去( )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与友期( ) 太丘舍去( )

【小题3】.翻译句子。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小题4】.友人已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小题1】(2分)fǒu wěi

【小题1】(2分)约定 不在等候就走了

【小题1】(2分)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

【小题1】(2分)言之成理即可

篇6:《陈太丘与友期》语文说课稿

《陈太丘与友期》语文说课稿

《陈太丘与友期》处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第25课,语文第一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宏观的全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本课作为古文阅读在第一册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过程与方法: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情感与态度: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教学重难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四篇古文,由于我班学生基础差,如何教学,促进学生学好本文,培养学生懂礼守信的好品质,是老师思考的重点。

【说课型定位】

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古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注意语言品味,语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础上突出文体色彩,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说教法】

阅读法:读时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表达情感。

探究法:交流读时的感受,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评价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评价。

【说学法】

朗读法: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熟读背诵。

合作法:交流自己对这篇课文所探究的点,进而形成开放式话题。

【说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使用活动目的导入  导语引人。   展示课题。  渲染气氛,促使学生思考。

整体感知  范读,引导学生勾画重点词语。  1、听朗读。

2、自主学习课文。

3、朗读。

4、掌握重点字词。

5、初步疏通文意。

6、复述课文。

7、表演课文。  1、出示教学目标。

2、多媒体显示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

3、多媒体显示补充省略部分的意见,并作强调。  生自主读文,独立解决问题,师引导讨论解决,并总结解决字词的方法。生复述课文,其他学生评价,老师指导点拨,统一意见,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分析质疑  提出问题。  1、小组讨论。

2、集体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3、指导背诵课文。  1、出示问题。

2、多媒体出示无标点的原文。  在学生再三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指导学生掌握背诵古文的技巧。

合作探究  1、老师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质疑。

2、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点拨。  1、学生讨论,提出可探讨性的问题。

2、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讨论,老师点拨。

3、请学生谈谈从这则故事里学到了什么?  归纳出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参与讨论,以便掌握情况;老师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归类。老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争辩,不一定要求统一对问题的认识。

拓展训练   1、完成表格。

2、阅读《世说新语》里另一个故事,你从中学习到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拓展训练。  巩固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同时适当的扩大知识量,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设计说明】

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将“礼”、“信”和《论语》联系起来,体现了文章中人物思想之“本”,使学生对“儒家”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做到深入浅出。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就不会因为只解决一篇短小的文章显得单薄。

2、去掉文章的标点符号,还古文之原貌,请学生朗读。这一设计使学生更多的认识了古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反应较好,较新鲜。

3、对于课文的研讨,设计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两个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符合课改的要求;而老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小结,体现了师生交流,由于学生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发问、研讨,这就对起引导作用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学生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学生的主体性。

5、花较短的时间,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这一设计,看似简单,却在整个课堂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没有了老师最后“力尽声色”、略显乏味的小结,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使整个课堂凸现“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

6、作业的设计,讲究了课内、课外的衔接,讲究由浅到深,讲究运用、积累知识。

【板书设计】

对话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 对话的过程:友人发怒,元方对答

对话的结果:友人惭引,元方不顾

篇7: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到学校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成为具有高尚、高雅气质的人。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和这方面有关的一则古代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一)疏通课文

自读课文,借助字典,初步疏通课文,并圈画出不能解决的文言字词。 1)关键实词:

期:约会、约定时间。(今:日期,期限)

舍:放弃、舍弃。

去:离开。(今:到...去)

过:超过。

至:到。

戏:嬉戏、玩耍。

委:放弃、抛弃。

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今:领,带)

顾:回头看。(今:照顾)

2)关键虚词:

乃:才。便:于是、就。则:就。之:代词,代人,指元方。

3)特殊用法:

通假字:不,通“否”。例句:“尊君在不?”

古今异义:去,离开。例句:“去后乃至。”

2.一学生朗读课文,考虑如何用现代语言复述。

3.学生复述课文;对比复述,补出课文省略的部分。

明确: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友)去,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于)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君)不至,(家君)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人)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君)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君)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一学生复述课文,其他的学生听,提出不同的意见,老师指导点拨,明确统一意见,再请一同学复述,加强理解。)

4.集体朗读课文

(二)分析课文

文中的三个人物——陈太丘,友人和元方,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们?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人物形象分析:

太丘:汉朝陈寔(shì),曾做太丘长。长,掌管。元方的父亲。

“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看重承诺,守时。

友:太丘的朋友。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不讲信用,迟到了不知检查自己的过失,反而当着元方的面责骂他的父亲且言语粗野,不讲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知错能改。

元方:七岁孩子。

——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为人的不足,表现了元方明白为人要讲诚信,要讲礼貌的处世原则;也反映了他的机智和思维的敏捷。(懂礼识义,聪明机灵的小孩。)

“入门不顾”——对不讲诚信,不讲礼貌的鄙视;也反映了他得理不饶人、年少气盛和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三、质疑探究

1.“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明确:“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今天的“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小知识:“家大舍小令外人”(谦称一家人中比自己大的用“家”字,比自己小的用“舍”字,尊称别人用“令”字)。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

1)是。有同学认为元方太没礼貌,得礼不让人,应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

2)否。有的同学认为友人错在先,元方这样做情有可原,元方怒气未消,怎么可能理友人呢?还有同学认为元方还小,只有七岁,做出这样的举动是很正常的,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他,不能对他求全责备。

这样,这个问题在学生的争论中有了一个合情合理的答案。

四、学习体会

本文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明确: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

篇8: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教学地点:温州第二中学多媒体教室

一、课前闲聊:

学生入坐,老师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

小女生:老师,你是几班的老师?是十一班的?

老师笑笑,

另一女生:老师,你教哪个级段的?是初二的吧?

一男生:老师可能不是我们学校的`。

师:你们猜猜看,猜测也是一种思维活动,也是聪明的表现。

小女生:老师,你会吸烟吗?把手给我看看。

老师笑着把手伸到她的眼前。

女生在老师的手指上嗅了嗅:老师,你会吸烟!

师:我二十来岁的时候吸过,现在不吸了。

女生:难怪还有一股淡淡的香烟味,我对烟味有敏感。

师生大笑。

男生:老师,你喝酒吗?

师:喝,但中午没喝,怕上课时你们敏感。全堂大笑。

师: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二、情景导入:

师:刚才与同学们聊天,很开心!同学们对我这个新老师很好奇,很想了解我的一些情况。看来同学们很聪明,很有探究的精神。看到你们,不由使我想起冰心的诗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课件一)

师生齐读。

师:是啊,自古以来,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至今流传,成为人们的美谈。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少年儿童的故事呢?

生纷纷举手回答:“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曹丕称象”、“王冕画画”

一生:“陈太丘与友期”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看的。

师:很好,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哎,你是这么知道今天我来上这一课的?

生:我们老师说的。

师:噢,原来你们是有备而来的!预习是个好习惯,这位同学已经养成了,是位好学者!

好,我们来读读课文的题目。

生齐读。

师:要注意停顿,“陈太丘/与友期”,再读一遍。

三、朗读指导:

师:好,《陈太丘与友期》中讲的是哪位机智少年呢?请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停顿”。(课件三(1))学生自由朗读。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读读,其他同学作好点评的准备。

一生朗读。

生:这位同学翘舌音读的不太准,总体还可以。

生:有些地方停顿太长。

生:这位同学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读得很好。

师:我也觉得这位同学读得不错,特别是“不”字,他怎么读?

生齐声说:fǒu

师:为什么读“fǒu”?

生:它是个通假字,通“否”。(老师板书)

师:同学们在初一刚学文言文就知道了通假字,通哪个字,就读哪个字,很了不起!字音没有困难的了。我觉得,节奏方面要注意。你们觉得哪个句子的节奏难处理?

生:“陈太丘与友期行”。

师:该怎么读,谁说说看?

生:“陈太丘”后面停顿一下,“与友”后面停顿一下,“期行”一拍。

生:我认为“陈太丘与友”一拍,“期行”一拍。

师:很好,两位同学都对,只是一位分得细些,一位粗些。

生:“待君久不至”。

师:谁来读读。

一生读,师:噢,他是在“待君”后面停顿,同学们说对不对?

生齐声答:对。师:好,我们一起把这两句难读的读一读

学生齐读。(课件三(2))

师:现在请几位同学再读课文,一定读的更好了。谁来试试?

一生读。

一生再读。

又一生读。师:这位同学有点紧张,有两处读得颠三倒四。但语气语调节奏读得很好!

师:大家齐读,好不好?

生齐读全文。

四、疏通文意:

师:接下去请大家利用注解或工具书,口译全文,疏通文意,若有不懂的,在小组里讨论,讨论不了的,提到班级里集体讨论。要求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给重点词语加点,疑难句子画横线,并写上评注,疑难问题在旁边打个问号。

圈点勾画示例:(课件三(3))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

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五、

到师解说:我认为句子中这三个字是重点词语,所以加点,并写上它们的意思;句中“期日中”我不会翻译,所以划横线,并打个问号;对于“去后乃至”,就这样翻译,说得不够明白,我就产生疑问,谁“去后”?谁“乃至”?

师:好,就按照我举的这种方法,请你们开始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气氛活跃。

三四分中后,师:好,请把你们遇到的疑难的字词句,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生:“非人哉,与人期,相委而去”

生:不是人啊,与人约好一起走的,却不再等待就走了。

师:你觉得这个句子中哪个地方难翻译?

生:本来是“相委而去”,因为注解中有了,所以是“非人哉”。

师笑道:注解中有的,不一定就不难了。“委”是什么意思?“去”又是什么意思?

生:“委”是丢下的意思,“去”是走了的意思。

生:“去”是离开的意思。

师:这个词,古代的意思跟现在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生:一样。

师:比如:古代说“去温二中”是什么意思?

生:离开温二中。师:现在说“去温二中”是什么意思?

生:到温二中去。

师:可见,这个词古今异义。还有疑难的吗?

生:“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生:中午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师:我认为你翻译时,还没有把省略的补充上去。你认为什么地方有省略?

生点点头。

师:请你再翻译一遍。

生:你中午没到,就是没有信用;你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师:很好。谁还有问题?

生:“待君久不至,已去。”

生:我父亲等你,等了很久,你还没到,他已经离开了。

师:这位同学现学现用,把省略的都补充完整了。太了不起了!(老师树起大拇指)

师:好象同学们没有疑难的了,起先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时候,有同学在争论“下车引之”的“引”字。根据注解是什么意思?

生齐声答:拉

师:有同学说,拉什么啊?是拉车吗?

生:拉元方。

师:这个“拉”字,说明客人怎样的心理?

生:有惭愧之心。

生:有道歉之意。师:所以翻译这个句子,最好把这个意思补充上去,说起来,容易让人理解。哪位同学试一试?

生: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想表示歉意。

师:很好,大家学得很认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课文,一定读得更有感情了。为了让同学们读得有味,我们进行分角色朗读,谁当叙述者?谁当元方?谁当客人?

三位学生分角色朗读。

五、探究人物:

师:读得真好,现在我们回到开头的问题,文中主要讲了哪个机智少年呢?

生齐答:元方

师:除元方外,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是客人。这两个人分别是怎样的人?先分析客人,要求以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进行分析。

生:从“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说明他粗野无理,不讲礼节,缺乏教养。

生:“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说明他言而无信。

生:“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他诚恳认错,知错勇改。

师:那么元方又是怎样的孩子?

生:“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说明他很有教养,是个知书达礼的人。

师:这句话还能看出他的其他品质吗?

生:反映元方很懂事,大人气。

生:这句话说明元方很尊敬父亲,当他人辱骂父亲时,他据理反驳。可以看出父子情深。

师:是啊,我们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亲情。

生:我认为元方很勇敢,面对父亲的朋友,只有七岁的他,敢跟大人讲道理。师:是啊,有理走遍天下!友人不仅是父亲的朋友,是元方的长辈,而且是坐着车来的,可见他的身份不一般。根据我的了解,客人当的官,比陈太丘还大。对了,陈太丘是他的真名吗?

生:不是,真名是陈shi 。

师:太丘是地名,是他在这个地方当过县令。可见,客人的官大于县令。因此,元方的勇敢主要表现在哪里?

生:面对长辈,面对权贵,他据理反驳,直言不讳,不但勇敢,而且正直。

师:体现元方品质的还有吗?

生:“元方入门不顾”,可以看出元方也失礼了,客人已经知错就改,向他表示歉意,而元方不理睬,这不也失礼吗?

生:我认为这是元方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之其人之身,应该!

师:哦,人家对粗野,你也粗野对他;人家对你失礼,你也失礼。是这样的意思吗?

学生觉得自己说得不妥,说:对粗俗无理,品质恶劣的友人就应该这样。

生:元方毕竟只有七岁的孩子,好恶情感易外露,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体现他的童真童稚。

师:文末的最后一句,让我们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见解,我认为这两种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多是对的。

六、创编表演:

师:对人物形象,我们分析的很透切了,大家都进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现在给你们一个表演的机会,给你们一个想象和创造的机会。要求:1、揣摩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及其思想感情 ,尽量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2 、以艺术创编的方式,通过合理想象,对原故事人物、事件作合乎逻辑的丰富和补充,甚至改编。3、学生自由组合,演员人数自定,不准带书,可用现代语言,也可用文言。给你们五分钟准备。

学生各自排练。教师巡回指导。

五分钟后,请一组学生登台表演。表演结束后,

师:请同学们点评。

生:表演得很逼真,人物的语言栩栩如生。

生:客人表演得很生动,粗野无理的时候和惭愧歉意的时候各不相同,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变化。生:他们的表演很有创造性,有些地方省略的都表现出来了;有些是他们自己的创造的

师:的确,表演很出色,这几位演员都有表演的天赋。但,有一处,我觉得不妥,陈太丘与友人相约,表演成相约去什么风景优美的地方游玩,你们支持他们相约去游玩的说法吗?

生:这不符合文意。如果去游玩迟到了,陈太丘就不等待,管自己走了,未免太不够朋友了。

生:根据文意,他们相约应该是去办很重要的事,时间迟了,就会耽误大事。所以,陈太丘不等他。

师:言之有理。我赞同你们两位的看法。我们感谢这一组同学精彩的表演,让我们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让我们记住一句话:“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师:最后,让我们最书声朗朗中下课,大家一起朗读全文,会背的同学,试着背。

七、课后交流:

下课时,哪位小女生又问:老师,你到底是哪儿的?

师:是瓯北的,与你们学校正好隔江相望。

男生:我就知道不是我们学校的。

师:怎么?老师的课上的不好,让你们失望了?

生:不,不。我们觉得很好,学得很轻松。

老师扶着小女生说:你真有趣,很可爱,也很聪明。

篇9: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读顺文意、读进情境、寻读思辨。

2、过程与方法:以读文为线,以思辨为点,寻读纠错以顺文入境;人物评说以探究思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评论中学会做人,在思辨中感悟“礼信”,培养创造性阅读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1、在纠错中把握重点词,在点读中串接关键词,走近故事,会意故事。

2、在审读中纵横思辨,在评论时反观自我,透析故事,穿越故事。

【教学层次】

1、朗朗三读,走进故事;

2、解关键词,读懂故事;

3、悟关键词,评说人物;

4、反观自我,续编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激活课堂

同学们,就在今早我刚要出门的时候,我两岁的小女儿突然从奶奶的床上跑了下来,拉着不放我走。昨天晚上,为了哄她睡觉,我和她作了一个约定:早晨给她讲小猫釣鱼的故事。那一刻,我非常震憾:一个两岁的小女孩,能够把昨天的约定记得如此牢固。

那么,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来看待和处理约定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

篇10: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咏雪》,我们品味了两个少年关于雪花的比喻句各自的妙处。今天,我们来学习《世说新语》中的另一则小故事,看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一些什么有益的启示。

板书课题: 陈太丘与友期 到底讲了什么内容?预习时看懂了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请一生复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仔细听,若有出入,事后指出。

三、朗读课文,疏通词句。

1.边朗读,边口译全文。要求: 先自由读,易于品味、揣摩

(1)联系前几篇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借助下面注释,运用手头的古汉语字典,可运用加字法、换字法;同时,把原文省略的的成分补充上去。

(2)自己无法解决的,前后桌可以相互探讨。

(3)还是无法解决的,圈出来,等会儿集体交流、探讨。

2.疑难字词交流。补充: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3.请一生口译全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用铅笔画出自己认为有问题的地方,等会儿交流讨论。

4.自由朗读全文,看是否还有词句上的疑问。同时根据对句意的理解处理朗读节奏。

5.集体朗读。

6.分角色朗读。(注意二人前后语气的变化)

四、合作、探究几个问题: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无对文章进行评论?

既然作者未进行任何评价,那我们就文中的人物进行讨论。

1.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文中的三个人物的行为——陈太丘,友人和元方?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陈太丘:太丘舍去 ——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友 人:去后乃至 尊君在不? 怒 非人哉! 惭,下车引之

——无信无礼,缺乏修养,然知错能改

元 方:(家君)待君久不至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入门不顾 (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守信识礼,(聪明机灵)

可提示,如:“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元方如何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错误?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2.《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夙惠(天资聪慧)、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你认为应选自哪一门?理由?

“方正”(正直不阿,为人正派,品行方正)——三个人物的言行都围绕信、礼展开。虽也表现了元方的聪敏,但主要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是核心。可见是借元方责客语,从反面来说明“信”“礼”重要性。

——可见,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

积累有关成语、名句。

五、自由朗读,力争当堂成诵。

六、作业

① 完成课后练习

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篇11: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教学目标: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懂得做人要诚实守信,以礼待人的道理。

品味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和动作的词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和动作的词句,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元方批评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自己却“入门”“不顾”的行为。

教时安排: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是北宋时最有名望的大臣之一,他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的名声,从幼小的时候已经开始传开了。据说他七岁那年,就开始专心读书。不论是大伏暑天,或者数九寒冬,他总捧着书不放,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忘了。他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很机灵。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子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司马光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块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这件偶然的事情,使幼小的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2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和他交个朋友。

二 简介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1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2《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三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讨论、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在巡视中酌情给予指导

陈太丘与友期:期,约会,约定时间。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太丘舍去:舍去,不再等候而走了。

尊君在不:尊君,令尊,你父亲。不同“否”,没有。

非人哉:不是人哪。

下车引之:引,拉,表示好感。

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陈太丘与友期》的说课稿.doc》
《陈太丘与友期》的说课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