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陈太丘与友期》评课稿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语文《陈太丘与友期》评课稿(共含9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中辣炒米粉”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七年级语文《陈太丘与友期》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陈太丘与友期》评课稿
周二上午我们院里组织去**外国语学校听课,他们学校一共安排了两节课,第一节课是周**老师上的《陈太丘与友期》,是一篇文言文;听了之后我觉得受益匪浅,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太多了。
我先来对第一篇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进行评课。首先教学目标制定的非常准确,符合新课程制定的标准,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来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是教学重点、难点明确,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教学方法多样,采用诵读法、探究法、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教学过程也是清晰明确,由潜入深,逐步导入。这篇课文出自《世说新语》,所以老师采用介绍《世说新语》导课,让学生对这篇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在教文言文方面,这位老师并没有才用边译边教的方法,而是采用了先读后译的方法。首先是让学生畅读课文,读对停顿,我觉得这样设计比较好,因为让学生读准文言文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学生会在重复的'阅读当中加深他们的理解。然后是译读,老师并没有让学生直接进行翻译,而是先探究讨论文章中比较难懂的生字词,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以及找出近义词,解决学生在翻译时遇到的困难。在推敲字词的过程中周老师非常注重迁移,例如,让学生说出含有下列重点字并与重点字意思相近的成语,这个问题不但要求学生牢牢的掌握字词的意思,还要让学生联系以前学习的知识,激发他们思考,形成稳固的知识结构。等这些准备工作都做完后再让学生译读课文,这就非常的容易了。老师对这一环节的设计正体现了他们学校的校训“守正出奇”,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上创新。第三步是赏析文章中的句子,品评人物。这一环节是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很快的找出文中主要的三个人物,并对他们的品德进行赏析,老师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总结文章的主旨,很好的完成了让学生懂得诚信做人的道理的教学目标。但是我觉得这一环节完成的并不是很漂亮,文章的重、难点就在这边,应该反复的让学生朗读,体会做人的道理,周老师处理的略为仓促。最后一个部分是传文化,对于这一部分周老师是采用拓展阅读感受《世说新语》的艺术魅力,这其实是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并且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的兴趣。但是这一部分的设计我认为太难了,通过读宗白华的话加深学生对《世说新语》的认识,宗白华的理论是我们大学生在学的东西,让初一的学生就接触他的理论是不是太难了?还有拓展阅读时直接亮出几个文言小故事,让学生翻译,这个对于学生是不是要求太高了?如果不是,那么东山的学生的语文功底真是太强了。
篇2:七年级语文陈太丘与友期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陈太丘与友期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处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25课,语文第一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宏观的全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本课作为古文阅读在第一册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过程与方法: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情感与态度: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教学重难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四篇古文,由于我班学生基础差,如何教学,促进学生学好本文,培养学生懂礼守信的好品质,是老师思考的重点。
三、说课型定位
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古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注意语言品味,语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础上突出文体色彩,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法
阅读法读时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表达情感。
探究法交流读时的感受,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评价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评价。
五、说学法
朗读法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熟读背诵。
合作法交流自己对这篇课文所探究的点,进而形成开放式话题。
六、说教学流程
1.导语引人:展示课题:渲染气氛,促使学生思考
2.整体感知
(1)范读,引导学生勾画重点词语
(2)多媒体显示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显示补充省略部分的意见,并作强调。
(3)学生自主读文,独立解决问题,师引导讨论解决,并总结解决字词的方法。生复述课文,其他学生评价,老师指导点拨,统一意见,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3、集体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4、指导背诵课文。
在学生再三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指导学生掌握背诵古文的技巧。
5、合作探究
(1)、学生讨论,提出可探讨性的问题。
(2)、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讨论,老师点拨。
(3)、请学生谈谈从这则故事里学到了什么?
归纳出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参与讨论,以便掌握情况;老师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归类。老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争辩,不一定要求统一对问题的认识。
6、拓展训练
(1)、完成表格。
(2)、阅读《世说新语》里另一个故事,你从中学习到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拓展训练
巩固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同时适当的扩大知识量,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设计说明
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将“礼”、“信”和《论语》联系起来,体现了文章中人物思想之“本”,使学生对“儒家”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做到深入浅出。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就不会因为只解决一篇短小的文章显得单薄。
2、去掉文章的标点符号,还古文之原貌,请学生朗读。这一设计使学生更多的认识了古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反应较好,较新鲜。
3、对于课文的研讨,设计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两个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符合课改的要求;而老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小结,体现了师生交流,由于学生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发问、研讨,这就对起引导作用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学生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学生的主体性。
5、花较短的时间,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这一设计,看似简单,却在整个课堂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没有了老师最后“力尽声色”、略显乏味的小结,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使整个课堂凸现“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
作业:讲究了课内、课外的衔接,讲究由浅到深,讲究运用、积累知识。
附:板书设计
对话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对话的过程:友人发怒,元方对答
对话的结果:友人惭引,元方不顾
篇3:陈太丘与友期
地点:元方家大门外
人物:来客、元方
幕启
来客:(知道少年就是元方)你爸爸在家吗?
元方:(抬起头来一看,心想:他不就是那个跟爸爸失约的叔叔吗?哼!现在到来了,高中生优秀作文《陈太丘与友期》课本剧作文》。可他还是出于礼貌)您好!叔叔,我爸爸跟您约好了正午到,可已经过了正午了您还不到,他就先走了。
来客:(生气地)哼!真不是人哪!与人约好一起同行,现在却丢下别人先走了!
元方:(气愤地)您与我爸爸约好是在正午碰头,可您却过了正午还不到,这就是不将信用;您对着儿子骂父亲,这就是没有礼貌!
幕落(剧终)
教师点评:《陈太丘与友期》这篇文言课文是一文言短文,但也是练习写课本剧的好材料,本文作者以独幕剧的形式编写了这篇课本剧,应该说也达到了练笔的目的。本课本剧在开头作了一些场景说明,说明小作者还是懂一点剧本知识的。如果在课本剧中间和结尾再加一些想象出来的内容,文章会更好。
篇4:陈太丘与友期
文章选段,完成小题(共8分)
陈太丘与友明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就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君在不( ) 相委而去( )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与友期( ) 太丘舍去( )
【小题3】.翻译句子。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小题4】.友人已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小题1】(2分)fǒu wěi
【小题1】(2分)约定 不在等候就走了
【小题1】(2分)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
【小题1】(2分)言之成理即可
篇5:《陈太丘与友期》语文说课稿
《陈太丘与友期》语文说课稿
《陈太丘与友期》处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第25课,语文第一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宏观的全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本课作为古文阅读在第一册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过程与方法: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情感与态度: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教学重难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四篇古文,由于我班学生基础差,如何教学,促进学生学好本文,培养学生懂礼守信的好品质,是老师思考的重点。
【说课型定位】
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古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注意语言品味,语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础上突出文体色彩,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说教法】
阅读法:读时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表达情感。
探究法:交流读时的感受,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评价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评价。
【说学法】
朗读法: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熟读背诵。
合作法:交流自己对这篇课文所探究的点,进而形成开放式话题。
【说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使用活动目的导入 导语引人。 展示课题。 渲染气氛,促使学生思考。
整体感知 范读,引导学生勾画重点词语。 1、听朗读。
2、自主学习课文。
3、朗读。
4、掌握重点字词。
5、初步疏通文意。
6、复述课文。
7、表演课文。 1、出示教学目标。
2、多媒体显示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
3、多媒体显示补充省略部分的意见,并作强调。 生自主读文,独立解决问题,师引导讨论解决,并总结解决字词的方法。生复述课文,其他学生评价,老师指导点拨,统一意见,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分析质疑 提出问题。 1、小组讨论。
2、集体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3、指导背诵课文。 1、出示问题。
2、多媒体出示无标点的原文。 在学生再三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指导学生掌握背诵古文的技巧。
合作探究 1、老师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质疑。
2、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点拨。 1、学生讨论,提出可探讨性的问题。
2、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讨论,老师点拨。
3、请学生谈谈从这则故事里学到了什么? 归纳出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参与讨论,以便掌握情况;老师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归类。老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争辩,不一定要求统一对问题的认识。
拓展训练 1、完成表格。
2、阅读《世说新语》里另一个故事,你从中学习到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拓展训练。 巩固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同时适当的扩大知识量,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设计说明】
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将“礼”、“信”和《论语》联系起来,体现了文章中人物思想之“本”,使学生对“儒家”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做到深入浅出。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就不会因为只解决一篇短小的文章显得单薄。
2、去掉文章的标点符号,还古文之原貌,请学生朗读。这一设计使学生更多的认识了古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反应较好,较新鲜。
3、对于课文的研讨,设计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两个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符合课改的要求;而老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小结,体现了师生交流,由于学生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发问、研讨,这就对起引导作用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学生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学生的主体性。
5、花较短的时间,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这一设计,看似简单,却在整个课堂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没有了老师最后“力尽声色”、略显乏味的小结,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使整个课堂凸现“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
6、作业的设计,讲究了课内、课外的衔接,讲究由浅到深,讲究运用、积累知识。
【板书设计】
对话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 对话的过程:友人发怒,元方对答
对话的结果:友人惭引,元方不顾
篇6: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到学校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成为具有高尚、高雅气质的人。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和这方面有关的一则古代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一)疏通课文
自读课文,借助字典,初步疏通课文,并圈画出不能解决的文言字词。 1)关键实词:
期:约会、约定时间。(今:日期,期限)
舍:放弃、舍弃。
去:离开。(今:到...去)
过:超过。
至:到。
戏:嬉戏、玩耍。
委:放弃、抛弃。
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今:领,带)
顾:回头看。(今:照顾)
2)关键虚词:
乃:才。便:于是、就。则:就。之:代词,代人,指元方。
3)特殊用法:
通假字:不,通“否”。例句:“尊君在不?”
古今异义:去,离开。例句:“去后乃至。”
2.一学生朗读课文,考虑如何用现代语言复述。
3.学生复述课文;对比复述,补出课文省略的部分。
明确: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友)去,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于)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君)不至,(家君)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人)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君)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君)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一学生复述课文,其他的学生听,提出不同的意见,老师指导点拨,明确统一意见,再请一同学复述,加强理解。)
4.集体朗读课文
(二)分析课文
文中的三个人物——陈太丘,友人和元方,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们?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人物形象分析:
太丘:汉朝陈寔(shì),曾做太丘长。长,掌管。元方的父亲。
“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看重承诺,守时。
友:太丘的朋友。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不讲信用,迟到了不知检查自己的过失,反而当着元方的面责骂他的父亲且言语粗野,不讲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知错能改。
元方:七岁孩子。
——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为人的不足,表现了元方明白为人要讲诚信,要讲礼貌的处世原则;也反映了他的机智和思维的敏捷。(懂礼识义,聪明机灵的小孩。)
“入门不顾”——对不讲诚信,不讲礼貌的鄙视;也反映了他得理不饶人、年少气盛和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三、质疑探究
1.“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明确:“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今天的“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小知识:“家大舍小令外人”(谦称一家人中比自己大的用“家”字,比自己小的用“舍”字,尊称别人用“令”字)。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
1)是。有同学认为元方太没礼貌,得礼不让人,应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
2)否。有的同学认为友人错在先,元方这样做情有可原,元方怒气未消,怎么可能理友人呢?还有同学认为元方还小,只有七岁,做出这样的举动是很正常的,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他,不能对他求全责备。
这样,这个问题在学生的争论中有了一个合情合理的答案。
四、学习体会
本文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明确: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
篇7: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教学地点:温州第二中学多媒体教室
一、 课前闲聊:
学生入坐,老师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
小女生:老师,你是几班的老师?是十一班的?
老师笑笑,
另一女生:老师,你教哪个级段的?是初二的吧?
一男生:老师可能不是我们学校的`。
师:你们猜猜看,猜测也是一种思维活动,也是聪明的表现。
小女生:老师,你会吸烟吗?把手给我看看。
老师笑着把手伸到她的眼前。
女生在老师的手指上嗅了嗅:老师,你会吸烟!
师:我二十来岁的时候吸过,现在不吸了。
女生:难怪还有一股淡淡的香烟味,我对烟味有敏感。
师生大笑。
男生:老师,你喝酒吗?
师:喝,但中午没喝,怕上课时你们敏感。全堂大笑。
师: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二、 情景导入:
师:刚才与同学们聊天,很开心!同学们对我这个新老师很好奇,很想了解我的一些情况。看来同学们很聪明,很有探究的精神。看到你们,不由使我想起冰心的诗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课件一)
师生齐读。
师:是啊,自古以来,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至今流传,成为人们的美谈。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少年儿童的故事呢?
生纷纷举手回答:“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曹丕称象”、“王冕画画”
一生:“陈太丘与友期”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看的。
师:很好,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哎,你是这么知道今天我来上这一课的?
生:我们老师说的。
师:噢,原来你们是有备而来的!预习是个好习惯,这位同学已经养成了,是位好学者!
好,我们来读读课文的题目。
生齐读。
师:要注意停顿,“陈太丘/与友期”,再读一遍。
三、 朗读指导:
师:好,《陈太丘与友期》中讲的是哪位机智少年呢?请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停顿”。(课件三(1))学生自由朗读。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读读,其他同学作好点评的准备。
一生朗读。
生:这位同学翘舌音读的不太准,总体还可以。
生:有些地方停顿太长。
生:这位同学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读得很好。
师:我也觉得这位同学读得不错,特别是“不”字,他怎么读?
生齐声说:fǒu
师:为什么读“fǒu”?
生:它是个通假字,通“否”。(老师板书)
师:同学们在初一刚学文言文就知道了通假字,通哪个字,就读哪个字,很了不起!字音没有困难的了。我觉得,节奏方面要注意。你们觉得哪个句子的节奏难处理?
生:“陈太丘与友期行”。
师:该怎么读,谁说说看?
生:“陈太丘”后面停顿一下,“与友”后面停顿一下,“期行”一拍。
生:我认为“陈太丘与友”一拍,“期行”一拍。
师:很好,两位同学都对,只是一位分得细些,一位粗些。
生:“待君久不至”。
师:谁来读读。
一生读,师:噢,他是在“待君”后面停顿,同学们说对不对?
生齐声答:对。师:好,我们一起把这两句难读的读一读
学生齐读。(课件三(2))
师:现在请几位同学再读课文,一定读的更好了。谁来试试?
一生读。
一生再读。
又一生读。师:这位同学有点紧张,有两处读得颠三倒四。但语气语调节奏读得很好!
师:大家齐读,好不好?
生齐读全文。
四、 疏通文意:
师:接下去请大家利用注解或工具书,口译全文,疏通文意,若有不懂的,在小组里讨论,讨论不了的,提到班级里集体讨论。要求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给重点词语加点,疑难句子画横线,并写上评注,疑难问题在旁边打个问号。
圈点勾画示例:(课件三(3))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
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五、
到师解说:我认为句子中这三个字是重点词语,所以加点,并写上它们的意思;句中“期日中”我不会翻译,所以划横线,并打个问号;对于“去后乃至”,就这样翻译,说得不够明白,我就产生疑问,谁“去后”?谁“乃至”?
师:好,就按照我举的这种方法,请你们开始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气氛活跃。
三四分中后,师:好,请把你们遇到的疑难的字词句,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生:“非人哉,与人期,相委而去”
生:不是人啊,与人约好一起走的,却不再等待就走了。
师:你觉得这个句子中哪个地方难翻译?
生:本来是“相委而去”,因为注解中有了,所以是“非人哉”。
师笑道:注解中有的,不一定就不难了。“委”是什么意思?“去”又是什么意思?
生:“委”是丢下的意思,“去”是走了的意思。
生:“去”是离开的意思。
师:这个词,古代的意思跟现在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生:一样。
师:比如:古代说“去温二中”是什么意思?
生:离开温二中。师:现在说“去温二中”是什么意思?
生:到温二中去。
师:可见,这个词古今异义。还有疑难的吗?
生:“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生:中午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师:我认为你翻译时,还没有把省略的补充上去。你认为什么地方有省略?
生点点头。
师:请你再翻译一遍。
生:你中午没到,就是没有信用;你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师:很好。谁还有问题?
生:“待君久不至,已去。”
生:我父亲等你,等了很久,你还没到,他已经离开了。
师:这位同学现学现用,把省略的都补充完整了。太了不起了!(老师树起大拇指)
师:好象同学们没有疑难的了,起先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时候,有同学在争论“下车引之”的“引”字。根据注解是什么意思?
生齐声答:拉
师:有同学说,拉什么啊?是拉车吗?
生:拉元方。
师:这个“拉”字,说明客人怎样的心理?
生:有惭愧之心。
生:有道歉之意。师:所以翻译这个句子,最好把这个意思补充上去,说起来,容易让人理解。哪位同学试一试?
生: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想表示歉意。
师:很好,大家学得很认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课文,一定读得更有感情了。为了让同学们读得有味,我们进行分角色朗读,谁当叙述者?谁当元方?谁当客人?
三位学生分角色朗读。
五、 探究人物:
师:读得真好,现在我们回到开头的问题,文中主要讲了哪个机智少年呢?
生齐答:元方
师:除元方外,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是客人。这两个人分别是怎样的人?先分析客人,要求以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进行分析。
生:从“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说明他粗野无理,不讲礼节,缺乏教养。
生:“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说明他言而无信。
生:“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他诚恳认错,知错勇改。
师:那么元方又是怎样的孩子?
生:“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说明他很有教养,是个知书达礼的人。
师:这句话还能看出他的其他品质吗?
生:反映元方很懂事,大人气。
生:这句话说明元方很尊敬父亲,当他人辱骂父亲时,他据理反驳。可以看出父子情深。
师:是啊,我们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亲情。
生:我认为元方很勇敢,面对父亲的朋友,只有七岁的他,敢跟大人讲道理。师:是啊,有理走遍天下!友人不仅是父亲的朋友,是元方的长辈,而且是坐着车来的,可见他的身份不一般。根据我的了解,客人当的官,比陈太丘还大。对了,陈太丘是他的真名吗?
生:不是,真名是陈shi 。
师:太丘是地名,是他在这个地方当过县令。可见,客人的官大于县令。因此,元方的勇敢主要表现在哪里?
生:面对长辈,面对权贵,他据理反驳,直言不讳,不但勇敢,而且正直。
师:体现元方品质的还有吗?
生:“元方入门不顾”,可以看出元方也失礼了,客人已经知错就改,向他表示歉意,而元方不理睬,这不也失礼吗?
生:我认为这是元方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之其人之身,应该!
师:哦,人家对粗野,你也粗野对他;人家对你失礼,你也失礼。是这样的意思吗?
学生觉得自己说得不妥,说:对粗俗无理,品质恶劣的友人就应该这样。
生:元方毕竟只有七岁的孩子,好恶情感易外露,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体现他的童真童稚。
师:文末的最后一句,让我们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见解,我认为这两种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多是对的。
六、 创编表演:
师:对人物形象,我们分析的很透切了,大家都进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现在给你们一个表演的机会,给你们一个想象和创造的机会。要求:1、揣摩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及其思想感情 ,尽量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2 、以艺术创编的方式,通过合理想象,对原故事人物、事件作合乎逻辑的丰富和补充,甚至改编。3、学生自由组合,演员人数自定,不准带书,可用现代语言,也可用文言。给你们五分钟准备。
学生各自排练。教师巡回指导。
五分钟后,请一组学生登台表演。表演结束后,
师:请同学们点评。
生:表演得很逼真,人物的语言栩栩如生。
生:客人表演得很生动,粗野无理的时候和惭愧歉意的时候各不相同,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变化。生:他们的表演很有创造性,有些地方省略的都表现出来了;有些是他们自己的创造的
师:的确,表演很出色,这几位演员都有表演的天赋。但,有一处,我觉得不妥,陈太丘与友人相约,表演成相约去什么风景优美的地方游玩,你们支持他们相约去游玩的说法吗?
生:这不符合文意。如果去游玩迟到了,陈太丘就不等待,管自己走了,未免太不够朋友了。
生:根据文意,他们相约应该是去办很重要的事,时间迟了,就会耽误大事。所以,陈太丘不等他。
师:言之有理。我赞同你们两位的看法。我们感谢这一组同学精彩的表演,让我们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让我们记住一句话:“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师:最后,让我们最书声朗朗中下课,大家一起朗读全文,会背的同学,试着背。
七、 课后交流:
下课时,哪位小女生又问:老师,你到底是哪儿的?
师:是瓯北的,与你们学校正好隔江相望。
男生:我就知道不是我们学校的。
师:怎么?老师的课上的不好,让你们失望了?
生:不,不。我们觉得很好,学得很轻松。
老师扶着小女生说:你真有趣,很可爱,也很聪明。
篇8: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读顺文意、读进情境、寻读思辨。
2、过程与方法:以读文为线,以思辨为点,寻读纠错以顺文入境;人物评说以探究思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评论中学会做人,在思辨中感悟“礼信”,培养创造性阅读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1、在纠错中把握重点词,在点读中串接关键词,走近故事,会意故事。
2、在审读中纵横思辨,在评论时反观自我,透析故事,穿越故事。
【教学层次】
1、朗朗三读,走进故事;
2、解关键词,读懂故事;
3、悟关键词,评说人物;
4、反观自我,续编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激活课堂
同学们,就在今早我刚要出门的时候,我两岁的小女儿突然从奶奶的床上跑了下来,拉着不放我走。昨天晚上,为了哄她睡觉,我和她作了一个约定:早晨给她讲小猫釣鱼的故事。那一刻,我非常震憾:一个两岁的小女孩,能够把昨天的约定记得如此牢固。
那么,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来看待和处理约定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
篇9: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咏雪》,我们品味了两个少年关于雪花的比喻句各自的妙处。今天,我们来学习《世说新语》中的另一则小故事,看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一些什么有益的启示。
板书课题: 陈太丘与友期 到底讲了什么内容?预习时看懂了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请一生复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仔细听,若有出入,事后指出。
三、朗读课文,疏通词句。
1.边朗读,边口译全文。要求: 先自由读,易于品味、揣摩
(1)联系前几篇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借助下面注释,运用手头的古汉语字典,可运用加字法、换字法;同时,把原文省略的的成分补充上去。
(2)自己无法解决的,前后桌可以相互探讨。
(3)还是无法解决的,圈出来,等会儿集体交流、探讨。
2.疑难字词交流。补充: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3.请一生口译全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用铅笔画出自己认为有问题的地方,等会儿交流讨论。
4.自由朗读全文,看是否还有词句上的疑问。同时根据对句意的理解处理朗读节奏。
5.集体朗读。
6.分角色朗读。(注意二人前后语气的变化)
四、合作、探究几个问题: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无对文章进行评论?
既然作者未进行任何评价,那我们就文中的人物进行讨论。
1.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文中的三个人物的行为——陈太丘,友人和元方?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陈太丘:太丘舍去 ——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友 人:去后乃至 尊君在不? 怒 非人哉! 惭,下车引之
——无信无礼,缺乏修养,然知错能改
元 方:(家君)待君久不至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入门不顾 (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守信识礼,(聪明机灵)
可提示,如:“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元方如何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错误?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2.《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夙惠(天资聪慧)、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你认为应选自哪一门?理由?
“方正”(正直不阿,为人正派,品行方正)——三个人物的言行都围绕信、礼展开。虽也表现了元方的聪敏,但主要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是核心。可见是借元方责客语,从反面来说明“信”“礼”重要性。
——可见,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
积累有关成语、名句。
五、自由朗读,力争当堂成诵。
六、作业
① 完成课后练习
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