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中生青春笔记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高中生青春笔记(共含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爱的空气”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青春笔记
有的人说,青春是红色的,像挂在天边火红的烈日;有的人说,青春是蓝色的,像布达拉宫的天一样蔚蓝;还有的人说,青春是紫色的,像紫水晶一样珍贵……我知道了,青春是彩色的。
细雨绵绵,像藕的丝一样,接连不断。在某个房子里,有一双眼睛正默默欣赏着这些“藕断丝连”,耳边是青春的声音在回荡。那时也是这种天气,我注视着那个男孩和他的父母,坐在一辆载满家具的大货车上,慢慢驶出我的视线……我们的缘分从幼儿园开始,我们是邻居也是朋友,但有一天我们闹翻了,因为太小,早已不记得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似乎再也成不了朋友。过了几天,我正在家里看电视,突然那个男孩冲进来,往我手里塞了一个盒子,对我说:“等我走了,再打开,再见了。”
这一切,使我的大脑一下没有反应过来,等我回过神时,跑到门口,他们已渐渐消失在细雨中。回到屋里,一点一点将湿掉的外壳打开,一个粉红的沙漏一张纸条,我哭了,也不知道为什么。
直到今天,看了一部电影《我的少女时代》,将埋在心低最深处的记忆,挖了出来。也许你只是像里面的林真心一样,是个平凡的女孩,但当你遇到不同的人时,你那平凡的人生也会跟着一起发生许多你意想不到的变化。每个人的青春里,都有一个徐太宇,一个欧阳非凡。
当我再次看到纸条上那清秀的字迹,眼泪再一次流了下来,却笑了。写到这里,我的眼前和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句话:青春里有你,总不负少女一场。唰唰唰,笔声响起,落下……
篇2:青春笔记
最近刚好有机会,我又安安静静地坐在书桌前翻看起以前特别喜欢读的一首诗歌:《青春》每次看到这首诗,我都会不自觉地想起高考奋斗的那段时间。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弘的想象、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想起我刚刚进入大学校园里的时候,还夹杂着青春岁月的稚嫩,看到大学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我的内心都是充满了喜悦。如今,校园里的生活都不如我之前想象中那么好,美好的面具下藏着我不知道的阴暗。
“青春气贯长虹, 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唐必致灵魂。忧烦、惶恐、丧失自信,定使心灵扭曲,意气如灰。”现在的我好像就是快处于丢弃理想的状态,每次尽管依然早起,但是我却渐渐忘记了早起的意义何在?莫非只是仅仅是一种习惯?我问问自己的内心,好像是,但又好像不是。
“无论年届花甲,抑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
人人心中皆有一根天线,只要你从天上人间接收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无不青春永驻、风华长存。”我衷心地希望自己能在最黑暗的日子里依然不会忘记生活的所有美好的故事。就算是看清了现实真正面目,我依然要保持阳光心态,依然热爱生活。
“一旦天线降下,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使年方二十,实已垂垂老矣;然则只要竖起天线,捕捉乐观信号,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我在蓝天白云下,依然微笑。我还是十八岁的心态,勇于闯荡,也敢于尝试,能够勇敢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篇3:三国演义笔记高中生
手捧《三国演义》,犹如捧着一本智慧的宝典,它教会我如何为人处事。
站在赤壁之旁,仿佛又看见了当年的大战。孙权与刘备联合共抗曹军。黄盖献上火攻之计,周瑜黄盖连使苦肉计,又让阚泽送去诈降书,歼灭了曹操百万雄兵,成就了千古流传的“火烧赤壁”,曹军大败,死伤无数,只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曹操啊,你为何输得那么惨?想当初你曾破袁绍、斩品布,一路高歌,势如破竹。也许是你轻易信人,轻敌于别人。中了周瑜的连环计,仗着自己的八十万大军就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三国战乱纷争,群雄并起,但不可统称之为英雄。真正的英雄,其志在于平定天下,使天下人免受战火之苦。其谋在于人之上,使百姓安居乐业。
轻敌的人永不会成功,但脚踏实地的人就能大获全胜。困难总会来临,成功和失败都取决于你的解决方法。正如曹操一般,他是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但却因为疑心和轻敌而一败涂地。
生活中我也经常看到自己有曹操轻敌的影子。参加钢琴比赛的那次,我自信满满,觉得自己琴技过人,但由于自己过分自信最终与第一名擦肩而过。我意识到自己犯了和曹操一样的错误,轻敌大败而归。我吸取了教训,在往后的比赛中认认真真,脚踏实地,每次比赛都没有留下遗憾。
过度的自信便是自负,轻敌便走向失败。品读《三国演义》这本宝典,其中经典智慧将成为我人生路上的警钟,时时敲响。
篇4:高中生红楼梦笔记
记得《还珠格格》热播那年,有人做过一篇针对中国男性的调查,《还珠格格》中你愿意以谁为妻?结果还是有点吃惊的:最受欢迎的,不是小燕子,也不是紫薇,而是令妃娘娘。也是那一年,针对中国男性的调查:《红楼梦》诸多佳丽中,你愿以谁为妻?袭人的票数居然赫然前列,其次是熙凤。黛玉的票数不用说是低的,宝钗的票数竟然也不高。
现代社会人们喜欢熙凤为妻的理由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出外赚钱,在家打理,做一个虎妈是没有问题的。以熙凤为妻,固然要受不少管束,但也省去不少辛苦,因此熙凤这一女咳嗽诨橐鍪谐∈芑队蛔阄妗?筛溉ㄖ频墓糯缁崮?贾琏两口子最终走到“一丛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的地步,是不是因为女强男弱?如果熙凤为男,贾琏为女,是不是就可以恩爱到白头?
熙凤办事利落,才干也是有目共睹。冷子兴直言,贾琏娶妻后“琏爷倒退了一舍之地: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贾珍也盛赞“大妹妹玩笑时就有杀伐决断”。不说熙凤协理宁国府料理秦可卿丧事那些大事,单论这两口子处理贾芸的差事这等小事,就可见双方的办事风格了。
贾芸找贾琏谋个差事,求了两三遭,贾琏答应了让他等着。后来贾芹的母亲周氏听到风声贾政要把小沙弥、小道士发到各庙去分住。管理小沙弥、小道士对于族人来说,是个不错的差事。贾芹之母既然能将凤姐奉承得妥贴,平时自然是个机灵人,信息灵通,求之于凤姐。凤姐答应后立即执行,回了王夫人说“这些小和尚小道士万不可打发到别处去,一时娘娘出来,就要应承的。倘或散了,若再用时,可又费事。依我的主意,不如将他们都送到家庙铁槛寺去,月间不过派一个人拿几两银子去买柴米就是了。说声用,走去叫一声就来,一点儿不费事。” 这一番话轻易说服了王夫人。不过小沙弥、小道士是外务,外面的事情是爷儿们管的,政老爷吩咐的是贾琏,而贾琏答应了贾芸的请托。因而事情虽然是凤姐谋来的,可是却依然要承贾琏的人情。
彼时夫妻情浓,贾琏对贾芸也不算多么上心,凤姐先是“腮上带笑不笑”威胁了一下,后又承诺另给差事给贾芸,贾琏便混不在意了。事儿不大,凤姐的执行力和权力欲却很分明,而贾琏办事不过对付罢了。所以熙凤做领导能恩威并施,笼络人心,而贾琏却连手下人都被凤姐大体制服了。这两口子若是性别置换,日子大抵要安稳的多。
若为男子,熙凤有野心有才干也不吝啬力气,能拥有更大的舞台,更多的权力,想来是能大有作为的。不过熙凤不太把人命看在眼里,不害怕阴司报应,又喜奉承,也是枭雄一类人物。高利贷还是小事,包揽诉讼才是大事。如果没有合格的政治敏感性,熙凤的才干只会加速家族毁灭。登得越高,跌得越重。能否平安终老也是未知之数。至于花心,熙凤是免不了的,但大概还是能遵守大家子的那套,对发妻不至于太过分。驭下那套手段想来不会屈才用于制约贾琏。
贾琏若成为女性,只怕与迎春是一流人物。贾琏为男儿是大俗人一个:诗词性灵一窍不通;虽好色好财,可心肠挺软。他若为女儿身,性格平庸怕是不会变的,古代对女子束缚极多,好色好财想必都木有了。若加以童年时期的漠视冷待,性格懦弱也是极可能的。他嫁与王熙凤一定会贤惠得很,可是否能得到王熙凤的欢心就不好说了。观熙凤为人,她欣赏之女子应该是颇有灵气,颇为干练之人。女性琏二爷可能也不是他好的那一口。
总之,若琏二爷两口子性别互换,贾王两家始终门第相当,应该能夫妻共白头。至于是否幸福,那就另当别论了。
篇5:高中生课堂笔记摘录
巴斯卡:你说别人疯,而你本身是另外一种疯子。
凡是和时间空间有关的,都会产生相对性。没有共同普遍的准则。而理性则保持着一种,超越时空的普遍和必然的高度,放之四海皆准。
排拒结构使我们想起尼采对形上学的思考。通过排列产生对优劣的区分。所有的排斥都在肯定和诉说其自己。二元性对峙结构的效果。所以,理性可能隐含着另外一种疯癫,所以理性的胜利值得高兴吗?
疯若和神圣有关,就不是一般的疯狂。一般的疯狂,去除了神圣性,理性就可以坦荡地进行管理。
知识活动和分类系统有关系。理性表现在能够用有效的方式对事物进行那个分类,进行消解、改变。
自由的反面是奴役,人们害怕被奴役,自由变成一个要挟。
如果所有的人都被纳入管理,暗示着,生命已经消失。
我们可以直接从语言的表达上看到那个时代所共享的结构和系统。
医生与政治结合,医生是健康的制造者,成为了立法的顾问,对身体行使控制的权力。
知识活动和时代有关系,一个时期,什么可见与不可见决定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当我们可以看到更多时,就是获得了更多的真相,有了知识。
死亡是有限的。但往往死亡的有限性,带来好的方面。一个界限存在于那里,不见得是消极,我们可以看看,如何不断将那条线往后退。医学的进步,得益于人类死亡的必然性。因此人陷于在科学上的两极:限制与超越。我们总是先设定一个目标,然后看我们能否超越,目标不断往前推,我们一次一次取得突破。这种进步,征服的是疾病,而不是死亡。因为死亡没有消除,人可以不断地证明自己的能力。极限让我们有了证明自己的机会。
现象学就是和看相关的思想活动。没有看,一切的知识是不可能的。
当帝国统治殖民地时,会有田野调查。看起来这些西方人是旁观者,然而这种调查带有西方的眼光,所有的一切对应他人的生活。他者有一种很怪异的眼光,看到的都是自己不熟悉的、没有的,所以他们总是带有观察点来看,所以所谓“东方主义”都是西方的产物。产生兴趣,就说明带有自己的观点去定义你,突出了仪式中的某样东西。或许这种东西并不是我们所在意的。这样一来,就创造出对这个民族的理解。视觉总是居高临下,看就是打量,是很高的姿态,像帝国对待殖民地,被看就是被殖民。为什么博物馆这种东西带有帝国式的凝视?最大的帝国的成果表现在博物馆,他们展示的都是帝国的眼光角度。西方博物馆,一楼都是埃及文明。因为对他们来说,这种文明是古老的,暗示某种辉煌、神秘和遥远。而帝国的政府,就是征服这种东西,征服这种可以证实时间文明上伟大的东西。博物馆学和帝国学有关系,中国的崛起要在博物馆上打主意。(downcast eyes)某种力量能不能呗展现,要用肉眼来进行证实:宫廷的建造,武器装备。
我们对于物质生活本身是不得知的,但我们又有知识。所以知识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再现事物的结果。
知识更多依赖权威,如果想要形成某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东西,那么就说明这种东西有权威。
飞机就是一个监狱,如果不按照要求来,就会发生危险。位置很小很挤,飞机餐就像监狱里的饭。
理性是很难抗拒的东西,知识更是如此。在知识面前我们都是侏儒。标榜自己是个体,强调个人化的权利,是一种弱化的权利——只有你一个人。而不是一呼百应
篇6:高中生课堂笔记摘录
卢曼的系统理论:
将主体哲学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变成纯粹功能意义上的“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哈贝马斯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一书中将系统理论总体概括为“非人本主义的”,即把人消解了,整个世界不是由人构成的,而是由一个一个系统构成的。系统是执行不同功能的复制品,其他系统对于这个系统来说构成了它的环境。
—从笛卡尔到康德的哲学是“主体哲学”,我是主体、你是客体,你是被我认识、被我建构的,你取决于我,我在动、你没动。
—系统论哲学是互相指涉的哲学,卢曼的理论中没有“认识”这一概念,只有“观察”的概念,认识的结果就是两个系统彼此观察的结果,不是一个主体一个被动的客体。不同的功能组织体都有自己内部的符码,如法律系统的合法与非法、政治系统的有权与无权、经济系统的有效与无效。每个系统都按照自己的二元代码不停运转,运转过程中这个系统既要自我观察,又要观察环境,而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的。
哈贝马斯的“合法性危机”在卢曼看来是“复杂性问题”。一个系统作出的决定会同步地影响另一个系统,所以这里存在“双重偶然性”:一个系统的决定是偶然的,另一个系统接收该系统所做决定的信号从而做出决定也是偶然的。这种偶然性就是现代社会的功能过于分化导致的复杂性问题。
哈贝马斯所说的“规范性的国家概念”、“实践理性的规范内容”,即所谓的正当、正义、对错、善恶等规范性概念,在卢曼的系统理论看来是没有意义的。系统论认为世界就是一台机器,我们要做的是让这台机器一直运转,机器的运转是正常的机械原理的作用,没有善恶正当等概念。在卢曼看来,正义问题被化约为一个“复杂性降低”的问题,即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复杂性如何降低(若系统之间的可预期性提高,则复杂性问题得以解决)。
哈贝马斯认为主体哲学将人捧得太高,但系统论又将人踩得太低。系统论是一套非人的学说,系统中没有人,人也成为了工具、器械、行动者,这个行动者是整个大系统的零部件。
—>系统论在宪法学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几乎无法回应宪法学对人的深刻关怀。
系统论认为人的尊严不重要,重要的是降低复杂性,这与立宪主义思想背道而驰。而这一点恰好是哈贝马斯所张扬的:挽救人、关怀人、突出人,交往理性是人的理性,而非机器的理性。
—>系统论对宪法学的启发:国家作为一个政治系统不能逾越边界。
系统理论认为国家是诸多功能分化的社会子系统中的一个,国家不是高高在上的,只是执行政治功能的一个系统,没有规范性内容。国家也是有边界的,其二元代码并不比其他系统的二元代码更能代表真理,因此国家需要恪守边界。
* 哈贝马斯与卢曼终生论战。伟大的学者写书时必然有潜在的对话者,不是读者,而是其他理论家。
——————————
系统论哲学对世界的机器式的理解好无趣噢,“人”不是最多变最有趣最值得探究的吗?
追求私人最优解无可厚非,但还是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持良知的底线。
